外圓表面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
2008-07-24外圓表面是軸類零件的主要表面,因此要能合理地制訂軸類零件的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首先應了解外圓表面的各種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本章主要介紹常用的幾種外圓加工方法和常用的外圓加工方案。
一、外圓表面的車削加工
根據(jù)毛坯的制造精度和工件Z終加工要求,外圓車削一般可分為粗車、半精車、精車、精細車。
粗車的目的是切去毛坯硬皮和大部分余量。加工后工件尺寸精度IT11~IT13 ,表面粗糙度Ra50~12.5 μ m 。
半精車的尺寸精度可達 IT8~IT10 ,表面粗糙度 Ra6.3~3.2 μ m 。半精車可作為中等精度表面的終加工,也可作為磨削或精加工的預加工。
精車后的尺寸精度可達 IT7~IT8 ,表面粗糙度 Ra1.6~0.8 μ m 。
精細車后的尺寸精度可達 IT6~IT7 ,表面粗糙度 Ra0.4~0.025 μ m 。精細車尤其適合于有色金屬加工,有色金屬一般不宜采用磨削,所以常用精細車代替磨削。
二、外圓表面的磨削加工
磨削是外圓表面精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既可加工淬硬后的表面,又可加工未經(jīng)淬火的表面。
根據(jù)磨削時工件定位方式的不同,外圓磨削可分為:中心磨削和無心磨削兩大類。
(一)中心磨削
中心磨削即普通的外圓磨削,被磨削的工件由中心孔定位,在外圓磨床或萬能外圓磨床上加工。磨削后工件尺寸精度可達 IT6~IT8 ,表面粗糙度 Ra0.8~0.1 μ m 。按進給方式不同分為縱向進給磨削法和橫向進給磨削法。
1 .縱向進給磨削法(縱向磨法)
如圖 6-2 所示,砂輪高速旋轉(zhuǎn),工件裝在前后頂尖上,工件旋轉(zhuǎn)并和工作臺一起縱向往復運動。
2 .橫向進給磨削法(切入磨法)
如圖 6-3 所示,此種磨削法沒有縱向進給運動。當工件旋轉(zhuǎn)時,砂輪以慢速作連續(xù)的橫向進給運動。其生產(chǎn)率高,適用于大批量生產(chǎn),也能進行成形磨削。但橫向磨削力較大,磨削溫度高,要求機床、工件有足夠的剛度,故適合磨削短而粗,剛性好的工件;加工精度低于縱向磨法。
(二)無心磨削
無心磨削是一種高生產(chǎn)率的精加工方法,以被磨削的外圓本身作為定位基準。目前無心磨削的方式主要有:貫穿法和切入法。
如圖 6-4 所示為外圓貫穿磨法的原理。
工件處于磨輪和導輪之間,下面用支承板支承。磨輪軸線水平放置,導輪軸線傾斜一個不大的 λ 角。這樣導輪的圓周速度 υ 導 可以分解為帶動工件旋轉(zhuǎn)的 υ 工 和使工件軸向進給的分量 υ 縱 。
如圖 6-5 為切入磨削法磨削的原理。導輪 3 帶動工件 2 旋轉(zhuǎn)并壓向磨輪 1 。加工時,工件和導輪及支承板一起向砂輪作橫向進給。磨削結(jié)束后,導輪后退,取下工件。導輪的軸線與砂輪的軸線平行或相交成很小的角度( 0.5~1 o ),此角度大小能使工件與擋鐵 4 (限制工件軸向位置)很好地貼住即可。
1 .由于導輪傾斜了一個 λ角度,為了保證切削平穩(wěn),導輪與工件必須保持線接觸,為此導輪表面應修整成雙曲線回轉(zhuǎn)體形狀。
2 .導輪材料的摩擦系數(shù)應大于砂輪材料的磨擦系數(shù);砂輪與導輪同向旋轉(zhuǎn),且砂輪的速度應大于導輪的速度;支承板的傾斜方向應有助于工件緊貼在導輪上。
3 .為了保證工件的圓度要求,工件中心應高出砂輪和導輪中心連線。高出數(shù)值 H 與工件直徑有關(guān)。當工件直徑 d 工 =8 ~ 30mm 時, H ≈ d 工 /3 ;當 d 工 =30 ~ 70mm 時, H ≈ d 工 /4 。
4 、導輪傾斜一個 λ 角度。如圖 6-4 ,當導輪以速度 v 導 旋轉(zhuǎn)時,可分解為:
v 工 =v 導 · cos λ ; v 縱 =v 導 · sin λ
粗磨時, λ 取 3 ° ~ 6 ° ;精磨時, λ 取 1 ° ~ 3 ° 。
無心磨削時,工件尺寸精度可達 IT6-IT7 ,表面粗糙度 Ra0.8-0.2um.
(三)外圓磨削的質(zhì)量分析
在磨削過程中,由于有多種因素的影響,零件表面容易產(chǎn)生各種缺陷。常見的缺陷及解決措施分析如下:
1 .多角形 在零件表面沿母線方向存在一條條等距的直線痕跡,其深度小于 0.5 μ m ,如圖6-6 所示。
產(chǎn)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砂輪與工件沿徑向產(chǎn)生周期性振動所致。如砂輪或電動機不平衡;軸承剛性差或間隙 太大 ;工件中心孔與頂尖接觸不良;砂輪磨損不均勻等。消除振動的措施,如仔細地平衡砂輪和電動機;改善中心孔和頂尖的接觸情況;及時修整砂輪;調(diào)整軸承間隙等。
2 .螺旋形 磨削后的工件表面呈現(xiàn)一條很深的螺旋痕跡,痕跡的間距等于工件每轉(zhuǎn)的縱向進給量。如圖 6-7 所示。
產(chǎn)生原因主要是砂輪微刃的等高性破壞或砂輪與工件局部接觸。如砂輪母線與工件母線不平行;頭架、尾座剛性不等;砂輪主軸剛性差。消除的措施,修正砂輪,保持微刃等高性;調(diào)整軸承間隙;保持主軸的位置精度;砂輪兩邊修磨成能成臺肩形或倒圓角,使砂輪兩端不參加切削;工件臺潤滑油要合適,同時應有卸載裝置;使導軌潤滑為低壓供油。
3 .拉毛(劃傷或劃痕) 常見的工件表面拉毛現(xiàn)象如圖 6-8 所示。
產(chǎn)生原因主要是磨粒自銳性過強;切削液不清潔;砂輪罩上磨屑落在砂輪與工件之間等。消除拉毛的措施,選擇硬度稍高一些的砂輪;砂輪修整后用切削液和毛刷清洗;對切削液進行過濾;清理砂輪罩上的磨屑等。
4 .燒傷 可分為螺旋形燒傷和點燒傷,如圖 6-9 所示。
燒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磨削高溫的作用,使工件表層金相組織發(fā)生變化,因而使工件表面硬度發(fā)生明顯變化。消除燒傷的措施,降低砂輪硬度;減小磨削深度;適當提高工件轉(zhuǎn)速;減少砂輪與工件接觸面積;及時修正砂輪;進行充分冷卻等。
三、外圓表面的精密加工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工件和加工精度和表面質(zhì)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外圓表面精加工后,往往還要進行精密加工。外圓表面的精密加工方法常用的有高精度磨削、超精度加工、研磨和滾壓加工等。
高精度磨削
使軸的表面粗糙度值在 Ra0.16 μ m 以下的磨削工藝稱為高精度磨削,它包括精度磨削( Ra0.6-0.06 μ m )、超精密磨削( Ra0.04-0.02 μ m )和鏡面磨削( 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