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球制造技術現狀與展望
2007-07-03
1 歷史的回顧 1883年,德國FAG制造出世界上臺磨球機,它的外型盡管是那么的原始,結構盡管是那么的簡單,大小盡管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它的誕生開創了人類鋼球制造的先河,至今已有121年的歷史。 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沒有自己的軸承工業,抗日戰爭期間,NTN為適應軍械的維修,在東北鐵路沿線——瓦房店建立了一家軸承工廠(瓦軸前身),為控制當時中國的軸承生產技術,所用的鋼球由日本生產,運來中國進行裝配。1948年,當時的瓦房店已經解放,瓦房店軸承廠的金德元、宋世發等人決心改變中國不能生產鋼球的落后局面,在無技術,無圖紙的情況下,自己動手制造土設備,用鐵棒磨成針的精神,把圓柱體磨成了球體,造出了中國粒鋼球,開創了中國鋼球生產的歷史。 解放后在中央政府盡快恢復國民經濟的思想指導下,國家為建立新中國的工業體系,建立了一批大型骨干企業,作為冶金、農機、化工、汽車、拖拉機、機床、軍工行業不可缺少的重要配件——軸承,無可非議地被列入該行列,瓦軸首先被列入重點發展企業。后來因為抗美援朝的需要,建立了哈軸總廠,瓦軸和哈軸先后從蘇聯引進了鋼球制造設備,派出了龔兆良、李世亮等人赴蘇學習,同時引進了蘇聯的鋼球制造技術和管理方式。50年代籌建洛陽軸承廠(包括鋼球車間)被列為蘇聯對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整個工廠全部由蘇聯援建。哈、瓦、洛的建成標志著中國鋼球制造步入了系統化、規?;?、工業化生產,由于受條件限制和蘇聯生產模式移植的影響,當初軸承企業從套圈、滾動體、保持架直到裝配所有工序全部由一家企業完成,鋼球是軸承的重要配件,為滿足企業的配套需要,哈、瓦、洛軸承廠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先后建立了自己的鋼球分廠或鋼球車間,開始大批量生產鋼球,并培養了一批鋼球制造的骨干力量,可以說哈、瓦、洛就是中國鋼球的發源地。三個工廠所采用的工藝和加工設備基本一致,其工藝和設備為: 冷鐓(A-148、др-5、A-142、A-141)→;銼球(Mщ-32)→軟磨(Mщ-33)→熱處理(Б-30,Б-70自制空氣回火爐)→硬磨(Mщ-33)→研磨(Mщ-33,Bщ-22)→拋光(傾斜式串桶)→分選(Aщ類分選機)→人工外觀→涂油包裝。 微小型鋼球工藝流程: 成型→銼削→軟串(臥式串桶)→軟研→熱處理→硬研→拋光→人工外觀→分選→涂油包裝 當時鋼球生產無國家標準,采用的是蘇聯ГOCT3722標準,精度級別為Ⅰ、Ⅱ、Ⅲ(相當于現在的G10,G20,G40),實際生產水平是95%以上為Ⅲ級,只有極少量產品為Ⅱ級,用上述工藝無法生產Ⅰ級。對一些軍工產品有特別要求,只能在Z終增加一道單溝精研的方法,來滿足精度要求,但這種方法工藝過程繁瑣,生產效率低,各溝槽的尺寸差異大,生產成本高。 1957年上海為發展軸承工業,籌建了上海鋼珠廠(64年改為上海鋼球廠)得到哈軸、瓦軸的無私幫助,哈軸提供了全部鋼球工藝資料和設備圖紙,在上海市機械局組織下,上海機床廠、上海第三機床廠、上海電爐廠、上海群英機械廠等給予大力支持,在Z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各種鋼球設備的制造任務,確保了1958年上海鋼珠廠的正式投產,由此誕生了中國家鋼球制造的專業廠家,從此邁出了鋼球設備國產化的步。同年,相繼誕生了青島鋼球廠、沈陽鋼球廠,60年代又出現了湖北鋼球廠、重慶鋼球廠,當時被稱為中國五大鋼球廠。70年代開辦了岳陽鋼球廠(湖南鋼球廠),80~90年代成立了河南鋼球廠、如皋鋼球廠、東阿鋼球廠、三峽鋼球廠,到了90年代初已發展到中國鋼球十大專業廠家。除此之外,徐州